序言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2500多年的傳播、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巴利語系、漢語系、藏語系三大語系佛教。其教義博大精深,其文化豐富多彩,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三大語系佛教先后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西藏地區(qū)和云南地區(qū),對我國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使中國成為唯一具有三大語系佛教傳承的國家。佛教在我國的傳播過程中,也吸收融合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元素,從而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佛教也因此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分別以我國中原地區(qū)和西藏地區(qū)為中心,還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不丹、蒙古等國家和地區(qū),對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佛教在正常的發(fā)展、演變之外,歷史上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附佛外道。隨著宋末以來佛教的式微,各種攀附佛教的秘密道門更是層出不窮,其中有不少發(fā)展為準邪教、邪教。為了更好地了解佛教的演變與各種宗派的特色,了解佛教與各種附佛外道的區(qū)別,掌握附佛外道形成的歷史和演化的趨勢,方便反邪教同仁識別具有佛教背景的準邪教、邪教,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薄荷茶社”網(wǎng)站邀請我作了兩期講座。為此,我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講座之余,整理出本篇文章,以就教于方家。
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與演化
(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
佛教產(chǎn)生于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印度。此前印度社會普遍信奉婆羅門教,社會被劃分為四個階層:婆羅門(掌管祭祀的僧侶和學者)、剎帝利(掌管軍政之人士)、吠舍(從事工商事業(yè)之平民階級)、首陀羅(從事苦力之奴隸階級)。婆羅門教徒的宗教信仰、道德、法律均以公元前1500年逐步形成的《四吠陀》為根本遵循(《四吠陀》在近代仍享有崇高地位)。由于“婆羅門”壟斷了《四吠陀》的解釋權,固步自封,日益腐敗,四種姓制度極度不平等,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于是在公元前六世紀出現(xiàn)了反婆羅門教傳統(tǒng)的沙門(出家僧侶)思潮,佛教即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釋迦牟尼佛(前565-前485)誕生于東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一側),他為凈飯王的太子,因有感于生死的痛苦,欲求解脫之道,于29歲出家,訪師問道,經(jīng)6年苦行,于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悟道后即于婆羅奈城的鹿野苑對最初的五位追隨者開示“四圣諦”,此后45年間不停地巡行于恒河流域傳道說法、建立僧團,直至80歲病逝。
▲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塔與菩提樹。相傳釋迦牟尼佛于此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梵天創(chuàng)世、《四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四種姓制度)的主張,并對古印度傳統(tǒng)的梵、世界、涅槃、業(yè)、輪回、禪那、三昧、種姓等宗教、哲學、倫理性的諸多議題作了全新的詮釋,提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緣起無我、種姓平等、行事中道的主張,并創(chuàng)建了戒律嚴明的僧團制度,深得人心,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具有革命性意義,從而異軍突起,數(shù)百年間風行印度。
▲印度鹿野苑遺址,相傳釋迦牟尼佛悟道后于此初轉法輪(開示四諦法門)
(二)原始佛教
佛陀逝世不久,為了統(tǒng)一認識,規(guī)范組織,以長老迦葉尊者為上座的僧團舉行了佛經(jīng)和戒律的第一次結集。所謂結集,是采取合誦的形式,即一人憑記憶誦出,大眾達成共識后,便以師徒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此后每當發(fā)生了教法爭議與派別沖突時,僧團便召集僧眾舉行經(jīng)典結集,并形成文字刻錄于貝葉上,稱為貝葉經(jīng)。印度佛教史上共舉行了四次大的結集。據(jù)說佛陀傳教使用當?shù)氐囊环N俗語“巴利語”,反對用梵文雅語,所以早期的貝葉經(jīng)都是用巴利文書寫的。
佛陀逝世一百年期間,佛教思想和組織基本保持佛陀在世時的原始面貌,被學界稱為原始佛教時期。教團由出家男僧、尼僧和在家男女居士組成,男僧須持守250條戒律,尼僧須持守348條戒律,尼僧團須接受男僧團的指導,男女居士具有接受僧團指導、護持佛教之職責,一般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教團尊奉的經(jīng)典為《四阿含》。崇拜的對象為釋迦牟尼佛和《四阿含》,并以佛足印、菩提樹、佛塔、法輪為標志,沒有佛像。核心教義為四諦、十二因緣、四法印等。
四諦為苦、集、滅、道四種真實,故稱四諦,這是佛法的總綱,認為世界和生命都是無常的,無不在生死輪回之中,本質(zhì)上是痛苦的(苦諦);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諦)是眾生有貪、嗔、癡;只有根除痛苦的原因,才能解脫痛苦,進入涅槃(滅諦);根除貪、嗔、癡三毒的方法,便是“道諦”,共有四念?。ㄓ^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三十七類方法。修行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阿羅漢,進入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
十二因緣,是佛教剖析一切有情眾生生死輪回鏈條的十二種密切關聯(lián)的節(jié)點,由細到粗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只有徹底截斷這個鏈條才能解脫生死。
四法印,是佛教的四個核心教義,是判斷正見還是非佛法的四個標準,它們是諸行無常?。阂磺惺挛锝詿o常; 諸漏皆苦?。簣?zhí)著于無常事物的一切感受、情感、認知、色身為痛苦之源;諸法無我印:一切事物都是各種因緣和條件構成的,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 涅槃寂靜?。撼揭磺猩嗯c名言概念,不執(zhí)著于“我”,即達究竟解脫的寂滅之境。
原始佛教樸素、簡明、直接,有四大特點:
1、重視戒律和倫理道德,反對婆羅門教“祭祀萬能”說,日常以誦經(jīng)、禪修、過戒律生活為主,基本沒有祭祀、咒術和旁門左道。
2、重視禪定、智慧和精神解脫,認為身體無常、九竅常流不凈,因此比較忽略對人的生理的研究和修煉。
3、認為世界無常,人憑感官觀察世界,如同盲人摸象,無法認識真相,因此比較忽略對世界萬物的研究。
4、認為人生寶貴,無常迅速,應趕緊修行尋求解脫,有“毒箭喻”之說。因此對世界的本質(zhì)、源頭等形而上學和玄學的研究比較忽略,斥之為“十四無記問”等。
(三)部派佛教
佛滅度時,佛教的流布區(qū)域還僅限于恒河中游地區(qū),其后百余年間,摩揭陀國不斷擴張,佛教在王室支持下也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展,逐漸深入民眾,現(xiàn)出世俗化端倪。加之地域廣大而距離阻隔,各地異俗影響僧律,當時的僧團又缺乏足夠權威的領導力量,于是先是由于持律的不同,后來也因為見解的差異,各地僧團逐漸分裂為多個部派。
幾個大的佛教部派從出家受戒到安居布薩都遵循著不同的規(guī)范制度,并逐漸形成了各自體系的經(jīng)、律、論三藏,分支傳承于印度各地。關于部派分化過程以及各自主張,雖有大量古代記述,但彼此說法不一,成為一段難以厘清的歷史。
佛教典籍公認的僧團第一次重大分裂,也叫根本分裂,一般認為發(fā)生于佛滅后百(余)年、迦羅育王在位時期(有說公元前396年~前360年)。當時在印度東部的毗舍離有些比丘們開始違背戒律規(guī)定接受金錢布施,一位來自西邊的比丘耶舍對此表示反對,雙方發(fā)生爭議,于是約集有威望的上座(長老)前來仲裁,裁定接受金銀等“十事非法”。為了統(tǒng)一認識,僧眾隨后舉行了結集,稱為第二次結集,也稱“七百人結集”或“毗舍離結集”。毗舍離一帶占多數(shù)的比丘并不接受此次決議,而是另行結集,形成自己的戒律,據(jù)說有萬人參加,稱為“大結集”。此后僧團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派,其后的幾百年間這兩部繼續(xù)分裂,相傳有十八個部派,被稱為枝末分裂。
公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首次統(tǒng)一全印,他信仰并極力弘揚佛教,使得佛教流布范圍更廣,僧團人數(shù)激增,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僧團之中魚龍混雜,導致一些正常的僧伽管理程序和誦戒儀式不能實行。眾人一致認為應請出德高望重的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主持大局。于是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帝須主講法義,肅清僧團,恢復了寺院的正常僧務。為進一步鞏固成果,約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帝須召集高僧千人舉行結集,史稱第三次結集。據(jù)傳這次結集編輯了一部《論事》以記載各派觀點。
第三次結集后,阿育王分派上座去各地弘揚佛教,所到一處,自成一派。曇無德到了西部,后來形成了法藏部。大天到了南印案達羅東部,后來在此形成了制多部。大天認為阿羅漢有五點不如佛,稱為“大天五事”,對此法藏部表示反對。由“大天五事”也可窺見大乘思想的萌芽。
分派至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地區(qū))及犍陀羅地區(qū)(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qū))的上座形成了另一個大派——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主張三世實有,大行經(jīng)院哲學之風。其另一特點是一反早期佛教抵制梵語的慣例,開始使用梵語重新編輯經(jīng)典。后來從有部分出經(jīng)部,反對有部的以論藏為中心,轉而注重經(jīng)藏,故而得名。經(jīng)部是最晚分出的部派。有部、經(jīng)部與大乘的中觀派與瑜伽行派合稱印度佛教有代表性思想的“四宗”。
▲佛教十八部派表
部派佛教內(nèi)部的理論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佛陀的不同認識,以及對于世界萬物的假有、實有問題和輪回報應的主體問題的不同看法上。部派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這個稱呼是大乘佛教對成立在它之前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小乘佛教修行目標側重于個人的解脫和自我完善,認為羅漢證得的涅槃與佛陀沒有區(qū)別。其最高目標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通過修行四諦法,自凡夫成就阿羅漢果;緣覺乘則通過悟證十二因緣,自凡夫成就辟支佛果。
(四)大乘佛教
阿育王之后印度重回割據(jù)。公元前2世紀,巽伽王朝扶持婆羅門教而抑制佛教,佛教遂向南和西北兩個方向轉移。南部的案達羅王朝消滅了繼巽伽之后的甘婆王朝,盛極一時,施行寬松的宗教政策,流行于此地的大眾部很可能對大乘思想起到了催化作用。在西北印度,大夏的希臘人不斷入侵,建立國家并逐漸接受佛教信仰。其后大月氏西遷并逐步占領大夏,于公元1世紀建立貴霜帝國,以犍陀羅為中心,疆域覆蓋阿富汗、克什米爾、旁遮普等地。其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初信拜火教,后皈依佛教并極力支持,在佛教中贏得僅次于阿育王的聲譽。政治上的頻繁更替,使得這里的佛教與來自中亞甚至歐洲的諸多思想形態(tài)相碰撞,對大乘思潮的產(chǎn)生有重要影響。
公元前1世紀開始,印度興起一些有別于主流的佛教形式,初稱“菩薩乘”,其經(jīng)典則稱“方廣”或“方等”。后來,這類思潮被統(tǒng)稱為“大乘”(mahāyāna),以示運載廣大,同時貶稱舊有的部派為“小乘”(hīnayāna)。
大、小乘的主要區(qū)別:
①在經(jīng)典上,小乘唯尊奉早期經(jīng)教(《四阿含經(jīng)》),斥大乘經(jīng)非佛說;大乘雖也認同小乘經(jīng)教,卻以之為權便而非究竟,唯大乘經(jīng)圓滿了義。
②在理論上,小乘更注重個人解脫,以生命現(xiàn)象的無常來解釋“無我”,即“人無我”;大乘則涉入對終極真理的思考,除人無我之外,還主張一切事物皆無實體,即“法無我”。
③在實踐上,小乘以自利為主,強調(diào)出世與個體解脫;大乘則以利他為自利,行菩薩道而廣度眾生。
④在目標上,小乘佛教以得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大乘則認為阿羅漢并非終極,主張經(jīng)菩薩十地最終成佛,并且在禪觀實踐中逐漸神化佛陀,產(chǎn)生了多佛信仰和菩薩信仰。
初期的大乘經(jīng)典以般若經(jīng)為代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八千頌》《二萬五千頌》和《十萬頌》等不同部頭,主要思想是“一切法空”。觀佛與凈土信仰也在初期大乘經(jīng)中占有重要地位,《無量壽經(jīng)》《阿閦佛國經(jīng)》等經(jīng)典幾乎與般若類經(jīng)典同時涌現(xiàn)。其他影響較大的早期大乘經(jīng)典還有《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和《維摩詰經(jīng)》等。
相較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極大地促成了佛教向宗教化、玄學化(學術化)、文化化和世俗化發(fā)展,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佛陀觀發(fā)生巨變:大乘佛教把佛完全神化,認為十方三世有無數(shù)的佛陀;佛陀有無邊的法身、圓滿的報身、千百億化身;出現(xiàn)了數(shù)以萬計的佛名和各種佛陀造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信仰甚至超過了對釋迦牟尼佛的信仰;后期的大乘密宗佛陀更有佛母、明妃和憤怒相、雙身像;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同時亦有見性成佛說、即身成佛說……
2、菩薩信仰盛行:菩薩是遠遠高出于羅漢的修行果位,多達五十一個階梯,是成佛的必經(jīng)階段,其普度眾生的精神,成為大乘佛教的標志;出現(xiàn)了專門的菩薩戒體系;出現(xiàn)了數(shù)以萬計的菩薩名稱和各種菩薩造像,觀音菩薩信仰甚至超過了對釋迦牟尼佛的信仰……
3、出現(xiàn)了遠遠超過小乘佛教三藏數(shù)量的大乘佛教經(jīng)律論三藏,如《般若經(jīng)》《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勝鬘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楞伽經(jīng)》等大乘佛教經(jīng)典相繼問世。
4、發(fā)展形成了經(jīng)院哲學化的大乘佛教宗派中觀派、瑜伽行派和眾多論著,如《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等等。
5、發(fā)展形成了大乘佛教密宗,滲入更多的印度教色彩,如更加玄學化的經(jīng)論,繁復的祈禱、祭祀儀軌和相關法器,憤怒和性愛的各種造像,更多世俗化的功能等。
6、大乘佛教號稱有八萬四千法門,修行方式、方法更加豐富多彩。
7、發(fā)展形成了極富大乘佛教特色的文化,除了內(nèi)明(佛學)外,作為普度眾生的工具和方便的工巧明(科學技術)、醫(yī)方明(醫(yī)學)、聲明(韻律學)、因明(邏輯學)乃至修辭學、辭藻學、戲劇學、星系學都得到關注、發(fā)展,宏大的寺院建筑、石窟、佛塔,各種佛教文學作品和造像、繪畫、書法、匾額等藝術作品層出不窮。(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