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論
【原文】
天行有?!?span lang="EN-US">1〕,不為堯存,不為桀亡〔2〕。應〔3〕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4〕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5〕,則天不能??;循道而不忒〔6〕,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7〕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8〕,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9〕而疾,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10〕。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愿其所參,則惑矣!
【注解】
〔1〕天行:天道,自然界的運行規(guī)律。常:有一定之常軌。
〔2〕堯:傳說中上古的圣君。桀:夏代最后一個君主,荒淫無道之惡君。
〔3〕應:承接,接應。
〔4〕本:指農業(yè)。古代以農桑立國,故謂之本,工商則謂之末。
〔5〕養(yǎng):養(yǎng)生之具,即衣食之類。備:充足。動時:動之以時。這里指役使百姓,不違背時令。
〔6〕循:遵循,原文作"修",據(jù)文義改。忒:差錯。
〔7〕襖怪:妖怪,指自然災害和自然界的變異現(xiàn)象。襖,同"妖"。
〔8〕略:不足。動罕:怠惰的意思。
〔9〕?。浩冉?。
〔10〕"不為"三句:即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之意。
【譯文】
自然界的運行有自己的規(guī)律,不會因為堯之仁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桀之暴而消亡。用合理的措施來承接它就吉利,用不合理的措施來承接它就不吉利。加強農業(yè),節(jié)省用度,那么老天不會讓他貧窮,衣食充足而讓百姓按季節(jié)勞作,那么老天就不會使其困苦;順應自然規(guī)律而無差失,那么老天就不會降禍于他。所以水澇干旱不能使之饑渴,四季冷熱的變化不能使其生病,災異的現(xiàn)象也不能帶來災兇。反之,農業(yè)荒蕪而用度奢侈,那么老天不會使其富裕;衣食不足而又懶于勞作,那么老天就不會保全其生;違背天道而胡亂行事,那么老天不會讓其安吉。所以沒有水旱之災卻出現(xiàn)饑寒,沒有冷熱近身卻出現(xiàn)疾病,沒有災異卻發(fā)生了兇災。遭到的天時與治世相同,遇到的災禍卻與治世大異,這不可以歸咎于天,而是由于人自己的行為招致的。所以明白天人之間的區(qū)別,便可以說是圣人了。不用作為而有成,不用求取而有得,這便是老天的職能。如此,天道雖然深遠,圣人不會隨意測度;天道雖然廣大,圣人也不會以為自己有能力去施加什么;天道雖然精微,圣人也不去考察;這就叫不與老天爭職。天有四季寒暑,地有自然資源,人有治理能力,這就叫與天地參與配合。放棄自己配合參與的能力,而羨慕天時地財?shù)墓δ?,這就是糊涂了。
【原文】
列星隨旋〔1〕,日月遞炤〔2〕,四時代御〔3〕,陰陽大化〔4〕,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5〕,夫是之謂天〔6〕。唯圣人為不求知天。
【注解】
〔1〕隨旋:相隨旋轉。
〔2〕遞:互相更替。炤:同"照"。
〔3〕代御:交替進行。御,進行。
〔4〕陰陽大化:寒暑變化萬物。
〔5〕無形:沒有形跡可見。
〔6〕"夫是"句:一說"天"字下脫一"功"字,應為"夫是之謂天功"。
【譯文】
群星相隨相轉,日月交替照耀,四季循環(huán)代行,寒暑變化,萬物生長,風雨普施人間,萬物都得其調和以生,都得其長養(yǎng)以成,看不見它化生萬物的痕跡,只見到它的功效,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啊。人們都看得見大自然所生成的萬物,卻不知道它生成萬物的那種無形過程,這就是稱其為天的原因啊。天道難測,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只盡人事,而不費力氣去尋求了解天的道理。
【原文】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1〕焉,夫是之謂天情〔2〕。耳、目、鼻、口、形能〔3〕,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4〕。心居中虛以治五官〔5〕,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6〕,以養(yǎng)其類,夫是之謂天養(yǎng)。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7〕。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yǎng),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兇。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yǎng),順其天政,養(yǎng)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8〕。其行曲治〔9〕,其養(yǎng)曲適〔10〕,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注解】
〔1〕臧:通"藏"。
〔2〕天情:人所自然具有的情感。
〔3〕形能:當為"形態(tài)"。
〔4〕天官:人所自然具有的感官。
〔5〕中虛:人之中心空虛之地,指胸腔。治:支配,統(tǒng)治。
〔6〕財:通"裁",裁奪,利用。非其類:人類以外的萬物,如飲食衣服等。
〔7〕政:政治,言有賞罰之功。
〔8〕官:職,指天地各得其職。役:驅使。
〔9〕曲治:各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曲,曲盡,周遍。
〔10〕曲適:各方面都恰當。
【譯文】
天的職能已經(jīng)確立,天的功效已經(jīng)形成,人的形體也具備了,于是精神也產生了。好惡、喜怒、哀樂都藏于其中,這就是人自然的情感。耳、目、鼻、口、形各有不同的感觸外界的能力,卻不能互相替代,這就是人天生的感官。心居中心而統(tǒng)率五官,這就是天生的主宰者。飲食、衣服等萬物,不是人類,人們卻利用它來供養(yǎng)自己的口腹身體,這就是老天的自然之養(yǎng)。能利用自然之物來供養(yǎng)人類的就是福,不能利用自然之物供養(yǎng)人類的就是禍患,這就叫天之政令。心智昏亂不清,聲色犬馬過度,不能務本節(jié)用,不能裁用萬物養(yǎng)育人類,喜怒、哀樂沒有節(jié)制,從而失去了天的生成之功,這就是大災難了。圣人則心智清明,端正其官能享受,完備其養(yǎng)生之具,順應自然的法則,調和喜怒哀樂的情感,以此來保全天的生成之功。這樣的話,就知道人所能做和應做的事,也知道人所不能做和不應做的事,那么天、地都能發(fā)揮它的作用,萬物都能被人類役使了。人的行動在各方面都處理得很好,養(yǎng)民之術完全得當,使萬物生長,不被傷害,這就叫做"知天"。
【原文】
故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所志于天者〔1〕,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2〕;所志于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3〕;所志于四時者,已其見數(shù)之可以事者矣〔4〕;所志于陰陽者,已其見和〔5〕之可以治者矣。官人〔6〕守天,而自為守道也。
【注解】
〔1〕所志于天者:所知于天者。志,通"識",知。下同。
〔2〕象:天之垂象,指日月星辰之類。期:四時之節(jié)候。
〔3〕宜:適宜。這里指適宜農作物生長。息:蕃息,繁殖生長。
〔4〕數(shù):指四時季節(jié)變化的次序,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事:這里指從事農業(yè)生產。
〔5〕和:調和,和諧。
〔6〕官人:指掌管天文歷法和掌管農業(yè)生產的官。
【譯文】
所以最能干的人在于他有所不為,不去做那些不能做和不應做的事,最聰明的人在于他有所不想,不去考慮那些不能考慮和不應考慮的事。從天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通過垂象之文,可以知道節(jié)候的變化;從地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通過土地的適宜生長,可以知道農作物的繁殖;從四季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根據(jù)節(jié)氣變化的次序可以安排農業(yè)生產;從陰陽變化可以了解到的,是從陰陽調和中可以知道治理的道理。掌管天文歷法的人只是觀察天象,而圣人則是按照上面所說的道理治理天下。
【原文】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1〕,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啟蕃長于春夏〔2〕,畜積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3〕"。此之謂也。
【注解】
〔1〕瑞歷:歷象。古代作璇、璣、玉衡以象日月星辰之運轉,故曰瑞歷。
〔2〕繁啟:指農作物紛紛發(fā)芽出土。蕃:茂盛。
〔3〕"天作"四句:此處引詩見《詩經(jīng)·周頌·天作》。
【譯文】
治、亂是由天決定的嗎?日月、星辰、歷象,這在大禹、夏桀時代都是相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亂,可見治、亂之由不在于天。是由時令決定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也是大禹、夏桀所共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亂,可見治、亂之由不在于時。是由地決定嗎?植物得到土地就生,失去土地就死,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亂,可見治、亂之由不在于地?!对娊?jīng)》上說:"天生這座高山啊,大王使它名聲增大;大王使它名聲增大啊,周文王又使它安定"。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1〕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匈匈〔2〕也輟行。天有常道〔3〕矣,地有常數(shù)〔4〕矣,君子有常體〔5〕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对姟吩唬?span lang="EN-US">"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6〕"。此之謂也。
【注解】
〔1〕輟(chuò):停止。
〔2〕匈匈:同"鐩鐩",喧嘩之聲。
〔3〕常道:一定之道。常,恒常。
〔4〕常數(shù):一定的法則。
〔5〕常體:一定的行為標準。
〔6〕"禮義"兩句:此處引詩不見于《詩經(jīng)》,當為逸詩。愆,差失。恤,在意,顧慮。
【譯文】
天不會因為人討厭冷而廢止冬天,地不會因為人討厭遼遠而廢止廣大,君子也不會因為小人的吵鬧喧嚷而停止善行。天有一定之道,地有一定的法則,君子有一定的做人標準。君子執(zhí)守善道,小人卻計算其功利得失?!对娊?jīng)》說:"在禮義上沒有差失,又何必顧慮別人的議論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楚王后車千乘〔1〕,非知〔2〕也;君子啜菽〔3〕飲水,非愚也,是節(jié)〔4〕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智慮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5〕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進與小人之所以日退,一〔6〕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注解】
〔1〕乘(shènɡ):一車四馬為乘。
〔2〕知:同"智"。
〔3〕啜(chuò):吃。菽(shū):豆類的總稱。這里泛指粗糧。
〔4〕節(jié):適。適與之遇,所謂命也。
〔5〕錯:通"措"。舍棄。
〔6〕一:理由是一樣的。這里是指君子小人同是出于"慕"字,所慕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譯文】
楚王后面跟隨的車有一千輛,并不是因為他聰明;君子吃粗糧淡飯,并不是因為他愚笨,只是命運的安排,恰好碰上了。如果一個人志意端正、德行美好,思慮精明,生活在今天卻向往古代圣賢之道,那么這就是在意自己的努力了。所以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羨慕那些由上天決定的事;小人放棄了自己的努力,而羨慕由上天決定的事。君子重視自己的努力而不羨慕由上天決定的事,所以日益精進;小人放棄自己的努力而羨慕由上天決定的事,所以每日退步。君子日進而小人日退,道理是一樣的。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如此懸殊,原因就在這里。
【原文】
星隊、木鳴〔1〕,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2〕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注解】
〔1〕木鳴:古代祭神用的樹,因風吹而發(fā)出聲音,古人以為怪異。木,指社樹。
〔2〕黨:同"倘",偶然。
【譯文】
流星墜落,樹木發(fā)聲,人們都感到恐慌。說:這是怎么回事?答到:沒有什么,這只是天地陰陽的變化,事物中較少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懼怕它卻是不可以的。日月有虧蝕,風雨可能不按時節(jié),怪星偶然出現(xiàn),這是任何時代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君主賢明而政治穩(wěn)定,那么即使這些現(xiàn)象在一個時代出現(xiàn),也不會有什么妨害。君主昏聵而政治險惡,那么即使這些現(xiàn)象都不出現(xiàn),也沒有什么幫助。因此,流星墜落,樹木發(fā)聲,這只是天地陰陽的變化,事物中較少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懼怕它卻是不可以的。
【原文】
物之已至者,人祅〔1〕則可畏也。楛〔2〕耕傷稼,楛耘失歲,政險失民,田蘿〔3〕稼惡,糴貴〔4〕民饑,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祅。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5〕不理,夫是之謂人祅。禮義不修,內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6〕,寇難并至,夫是之謂人祅。祅是生于亂。三者錯〔7〕,無安國。其說甚爾〔8〕,其災甚慘。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9〕,可怪也,而不可畏也。傳曰:"萬物之怪,書不說。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紱〔10〕而不舍也。
【注解】
〔1〕人祅:人為的災禍。
〔2〕楛(kǔ):粗劣。
〔3〕蘿:通"穢",荒蕪。
〔4〕糴(dí)貴:糧價貴。糴,買糧食。
〔5〕本事:指農業(yè)生產。
〔6〕乖離:背離。
〔7〕三者:指上述三種人祆。錯:交錯。
〔8〕爾:通"邇",淺近。
〔9〕"勉力不時"三句:與前后文義不接,疑為傳抄之誤,當刪去。
〔10〕切紱:切磋。紱,通"磋"。
【譯文】
在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中,人為的災禍是最可怕的了。耕作粗劣,傷害莊稼,鋤草粗糙,影響收成,政治險惡,失去民心,田地荒蕪,莊稼粗惡,糧價昂貴,百姓饑餓,路有死人,這就叫人為的災禍。政治法令不明,舉措失當,不理農事,這也是人為的災禍;禮義不整頓,男女無別,關系淫亂,就會導致父子之間互相不信任,上下背離,內憂外患一起到來,這也是人為的災禍。人禍源于混亂。三種災禍交錯而至,國泰民安就實現(xiàn)不了。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帶來的災難卻非常慘重??梢愿械狡婀?,但不可畏懼。古書上說:"天下的怪現(xiàn)象,書上是不講的。無用的辯說,不切急用的考察,應當拋棄不要"。至于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應該天天琢磨研究而不能有片刻停止。
【原文】
雩〔1〕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2〕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3〕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
【注解】
〔1〕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祀。
〔2〕卜:古代用龜甲獸骨占吉兇叫卜。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吉兇叫筮。
〔3〕文:文飾。
【譯文】
祭神求雨而下了雨,這是為什么?答:沒什么,如同不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樣。日食月食發(fā)生了人們會去求救,天旱了會去祭神求雨,通過占卜來決定國家大事,這些都不是因為能祈求到什么,而是一種文飾,只是為了向百姓表示關切之心。所以君子認為這些只是文飾,而百姓會以為是神靈之事。順人之情,只當作文飾就是無害的,以為真有神靈,淫祀祈福,則是兇險的。
【原文】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1〕;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于國家,則功名不白〔2〕。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3〕,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
【注解】
〔1〕暉:同"輝"。潤:指水的光澤。
〔2〕白:顯露。
〔3〕王:稱王于天下。
【譯文】
在天上的沒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上的沒有比水火更鮮明的了,在萬物中沒有比珠玉更光亮的了,在人群中沒有比禮義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懸于天,它的光輝就不顯赫;水火不厚積,它的光輝和光澤就不多;珠玉不顯露于外,王公貴卿就不會以之為寶;禮義不施于國家,那么它的功績和名聲就不會顯著。所以人的命運在于如何對待天,國家的命運在于如何對待禮義。君主尊尚禮義,敬重賢人,才能稱王于天下,重視法制,愛護人民,才能稱霸于諸侯;貪婪自私而狡詐,國家就會危險;玩弄權術、搞顛覆、陰險狡詐,國家就會滅亡。
【原文】
大天而思之,敦與物畜而制之〔1〕?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2〕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3〕,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4〕?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5〕。
【注解】
〔1〕孰與:哪里比得上。物畜:把天當作物來看待。
〔2〕因:順,引申為聽任。
〔3〕物之:使物為己所用。
〔4〕"愿于"兩句:荀子的思想,以為物之生雖在天,物之成卻在人,主張不必去探究萬物為什么產生,而要盡人事促成其成。愿,仰慕,思慕。有,據(jù)有,把握。
〔5〕"故錯人"兩句:荀子認為,物生在天,成之在人,這才是萬物之情。如果放棄人事努力而一味仰慕天,就失去了萬物最真實的情。錯,通"措",置,放棄。萬物之情,萬物的實情。
【譯文】
推崇天而思慕它,何如當作物來控制它?順從天而贊美它,何如制服天而利用它?盼望天時而指望它,何如順應季節(jié)的變化而役使它?聽任萬物而羨慕其多,何如施展自己的才能而化用它?希望得到萬物以為己用,何如治理萬物而讓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思考萬物之所以產生,何如把握萬物之所以成?所以放棄人事努力而思慕天的恩賜,就會失掉萬物之實情。
【原文】
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1〕。一廢一起〔2〕,應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變,貫之大體未嘗亡也。亂生其差〔3〕,治盡其詳〔4〕。故道之所善〔5〕,中〔6〕則可從,畸〔7〕則不可為,匿〔8〕則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則亂。禮者,表也。非禮,昏世也?;枋?,大亂也。故道無不明,外內異表,隱顯有?!?span lang="EN-US">9〕,民陷乃去。
【注解】
〔1〕道貫:一貫的原則。這里指禮。
〔2〕一廢一起:指朝代的興衰。
〔3〕其差:運用道發(fā)生差錯。
〔4〕其詳:運用道周密詳盡。
〔5〕所善:所認為正確的東西。
〔6〕中(zhònɡ):符合。
〔7〕畸:指與道偏離。
〔8〕匿:同"慝"(tè),差錯。
〔9〕有常:有一定的規(guī)則。
【譯文】
經(jīng)歷百代帝位都沒有改變的東西,是足以作為通用的原則的。朝代的興衰之間,都應該有一個通用的原則去順合它,有一個通用的原則,社會就可以不亂。不知道一貫的原則,就不知道怎樣應變。這個原則的基本內容從來不曾消亡過。社會發(fā)生混亂,是因為這個原則的運用發(fā)生了偏差,社會安定,是因為這個原則運用得完備周詳。所以,道的標準認為正確的東西,符合的就可以照辦,偏離的就不能做,違背的就會造成極大的惑亂。涉水的人,要靠指示水的深淺的標志過河,如果標志不清楚,就會掉進河里淹死;統(tǒng)治民眾的人,必然要標出其所行之道,標志不明就會導致混亂。禮,就是治國的標志。違背禮,就是昏暗的年代。昏暗的年代,天下就會大亂。所以道沒有不明確的,外事內政有不同的標準,內在的外在的都有一定的規(guī)則,這樣,人民的災難就可以避免了。
【原文】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慎子〔1〕有見于后,無見于先;老子有見于詘〔2〕,無見于信〔3〕;墨子〔4〕有見于齊,無見于畸〔5〕;宋子〔6〕有見于少,無見于多。有后而無先,則群眾無門〔7〕;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8〕;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9〕;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10〕?!稌吩唬?span lang="EN-US">"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11〕"。此之謂也。
【注解】
〔1〕慎子:慎到,戰(zhàn)國中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慎到主張法治,認為人只要跟在法后面就行了。
〔2〕詘:同"屈"。
〔3〕信:通"伸"。老子主張以屈為伸,以柔克剛,所以荀子批評他"見于詘,無見于信"。
〔4〕墨子:墨翟(dí),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
〔5〕畸:不齊。
〔6〕宋子:宋鴹(xínɡ),戰(zhàn)國宋國人。宋子認為人天生的欲望是很少的,很容易得到滿足。
〔7〕"有后"兩句:意思是如果在上者無意化導人民,那么人民想為善就會無門可入。
〔8〕"有詘"兩句:荀子認為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則人人委曲不爭,沒有人會進取,那么貴賤就沒有區(qū)別了。
〔9〕"有齊"兩句:荀子認為像墨子那樣講平等兼愛,那么人人地位相等,政令也就無由推行了。
〔10〕"有少"兩句:荀子認為人天性貪婪多欲,傾向爭奪,這種天性只有靠后天禮義法度的教化才能得到改變。如果按照宋子的理論去做,以為人天性寡欲,那就不需要教化人民了。
〔11〕"無有"四句:此處引文見《尚書·洪范》。作好,有所偏好。作惡,有所偏惡。
【譯文】
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只是道的一部分,每一樣事物也只是萬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認識一種事物的一部分,就自以為認識了整個道,這實在是太無知了。慎子只看到跟從法治的作用,而不了解預先倡導的重要;老子只強調柔順、無為,而不懂得積極有為的重要;墨子主張平等相愛,卻不懂得尊卑有序的道理;宋鴹以為人天生寡欲,卻不知道人天性是貪婪好利的。如果按照慎子的思想去做,那么在上者就會無意化導人們,人們想為善也就會無門可入了;如果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那么人人都會消極順從,貴賤也就沒有區(qū)別了;如果按照墨子的思想去做,那就會造成政令無法推行;如果按照宋子的思想去做,百姓就得不到教化?!渡袝飞险f:"不要有所偏好,應當遵循圣王的道路前進;不要有所偏惡,應當遵循圣王的道路前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評析】
天論是一篇論述天人之間,即自然與社會關系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及"官天地、役萬物"。
荀子認為,"天行有常",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不會受任何人類意志的影響。因此,他明確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觀點,認為人應該"不與天爭職"、"不慕其在天者",而要"敬其在己者",做自己所能做的事,從而與天相參。他所說的人之所參,不是指違背自然規(guī)律行事,而是指取法天地,在順應、利用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改造自然,從而達到為人類謀福利的目的。此即所謂"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
文章還批駁了當時流行的一些迷信思想,認為很多自然中的現(xiàn)象,如日月蝕、風雨不時、怪星黨見等,都是自然現(xiàn)象的變異,與人治無關。這些都是荀子思想中非常獨特而有價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