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收集、整理、精編,借助網絡多媒體表現(xiàn)形式逐一發(fā)表,讓山西的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
馬越: 在我們的文化中,“神”是一個被賦予高深莫測、無所不能、和諧吉祥、普渡眾生的形象和符號。 在“神”的后邊加一個“池”字,就是晉西北黃土高原上一個小縣城的名字了。我想很多網友也會好奇,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趙飛: 神池縣城位于一塊小盆地中,其四面環(huán)山,海拔1500多米,居山西省縣城海拔高度之冠。神池地名由來,據說因縣城西“有水一泓,出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魚藻胥不生,若有神焉”。當地人因水為名,才有了神池縣的美名。
馬越:這一池神水是一個叫作西海子的湖泊,到神池,首先必到西海子。西海子在神池縣城的西面,這一洼水,面積也不大。但神池古來十年九旱,對于缺水盼水的神池百姓來說,這一泓清潭給善良勤勞的百姓帶去了無限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繁衍的百姓,將自己對自然的尊崇與敬畏化作美麗的神話傳說。
趙飛:相傳,西天王母久居瑤池,寂寞難耐,一日突發(fā)奇想,邀觀音菩薩到人間游玩。觀音欣然應允。于是駕起祥云,飄忽間已到了管涔山北麓的上空。駐足俯瞰時,一座城池在滾滾黃塵中若隱若現(xiàn),耳邊是陣陣怒吼的狂風。面對此等惡景,王母意興闌珊,不由哀嘆“此處好不荒涼”,便欲打道回府。好在觀音慈悲,自凈瓶中取出細柳一枝,只輕輕地那么一擺,頓時四宇澄清,一滴甘露化為城邊一泓池水。因此池乃神仙造化,故神池也因此而得名。
馬越:據傳說,這里種植胡麻是因女媧甩汗。相傳女媧把天補好后,閑暇逍遙,不覺到了神池地界,感到微風習習,甚是舒坦,不一會就在碧綠的田野上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正午時分,灼熱的陽光烤曬得女媧香汗淋淋,她隨手在額頭上摸拭兩下,甩手把香汗灑向田野溝壑間,一種叫胡麻的植物得香汗后,麻籽香氣異常,風一吹,果實撒滿大地,一時間整個坡塄地頭全是胡麻籽的香味。女媧聞后,神清氣爽,隨手又甩了幾下熱汗,一部分汗珠又落在胡麻上;一部分落入大地滲入地下水中。百姓將用胡麻籽榨出的油稱為“神油”,將地下汲出的水稱為“神水”。就連玉帝都驚嘆:天上有瑤池,人間有神池啊。
趙飛:而我們的神池月餅,更是沾染了神油、神水的神氣。據史載,清康熙帝第3次御駕親征不服王化的噶爾丹。由大同、朔州途經神池義井屯時,此日恰逢集日,康熙帝發(fā)現(xiàn)趕集的商賈以香味誘人的月餅為干糧,甚感驚奇,便向周圍發(fā)問,二月緣何有月餅?接駕的地方官奏曰:中秋時節(jié),當地百姓用麥粉和地道的神池胡油和水為原料配以食糖、玫瑰、芝麻仁等制作月餅,然后貯存于瓷甕中,以備急時之需,可存放數年而不變味。淳樸而深明大義的神池百姓,為了表達對征叛的支持,競相拿出貯存的月餅獻于軍中,犒勞將士。將士們挾“神池月餅”之瑞氣,宣威噶爾丹,一舉根絕了這股民族分裂勢力,維護了祖國長久統(tǒng)一。神池月餅從此名揚晉陜內蒙古,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