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wǎng)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jīng)收集、整理、精編,借助網(wǎng)絡多媒體表現(xiàn)形式逐一發(fā)表,讓山西的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
趙飛: 最近咱們太原都在里里外外的忙活,為了迎接8月就要舉行的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這對咱們太原來說可是大事,其實早在年初我們就在各個路口、機場、火車站等等地方見到過許多有關“二青會”的宣傳標牌了。
馬越: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二青會的宣傳片了,剛開頭師傅扯出那些五彩斑斕的面的時候我還是挺震撼的。其實咱們太原真挺憋氣的。別的不說,單說別稱,魔都帝都,羊城鵬城。咱們隔壁省會叫泉城。但是說到咱們太原——龍城,還真沒幾個人知道。就連二青會的主要舉辦場地——太原紅燈籠體育場,因為形似鳥巢,主體紅色也被稱作龍城的鳳巢。這么霸氣的龍城配上鳳巢真的要大聲吶喊了,讓全世界記住我們的名字!
趙飛:是啊,太原這條龍,現(xiàn)在看起來安逸了些,老邁了些,更像是盤臥在呂梁太行之間,棲息在汾水畔優(yōu)哉游哉的一條老龍,跟周邊那些省會城市相比,的確是差了點意思。
馬越:2500年的建城史,可以對著很多如今的大城市,都能大咧咧的叫一聲“后生”。難道真的是因為年老跟不上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了嗎?
趙飛:是啊,太原有著這么長的歷史,但是離騰飛還有些距離也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譬如我們常常說到太原地形是“三山環(huán)繞、一水中分”。所以其北面、東面以及西面都是山,腹地狹小的問題也就暴露出來。雖然名為龍城,但多數(shù)“龍”在此起家之后并沒有把太原真的作為腹地,而是離它遠去。所以近些年太原市提出“南移西進”的政策導向也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太原的經(jīng)濟民生都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馬越:近年來,很多省會都提出要提高自身的“首位度”,如果以這個標準看太原,其影響力不僅僅沒有輻射省外,省內城市都不太行。南邊的運城人民明顯更喜歡去西安,晉城長治人民喜歡去更近一點的也發(fā)達一些的鄭州。陽泉到太原和到石家莊的距離和便利程度也沒有本質上的差別,至于北邊的大同,利用向京城輸送能源的優(yōu)勢,許多年輕人都北漂向了北京。而太原,相比之下,除了省會的名號,并不能真的構成什么吸引力。
趙飛:但其實遠不應該如此,從“龍城”這樣一個別號就可以看出太原是一個有著太多故事可以講的城市。唐朝有個叫劉皂的詩人,在并州(太原古稱)客居十年,終于啟程返回家鄉(xiāng),但離開時卻對身后的太原惦念起來:“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那么太原究竟被略過了多少故事?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參考:《新周刊》:最落寞省會:當我說起太原,你卻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