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3日電 題:在這里,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新華社記者肖春飛、郭敬丹、周琳、吳振東
6月3日,上海,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全新開館。
6月3日,觀眾進入中共一大紀念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6月3日,黨員在中共一大紀念館里重溫入黨誓詞。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中共一大紀念館,經(jīng)過600多個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設,至此一切就緒。
一大早,這里已人頭攢動,人們致敬百年歷史,感悟初心使命。
時間回到一百年前的那個夏日,身著長衫、中山裝、西裝的10多位熱血志士,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四面八方聚集于此。于無聲處,歷史改變。毛澤東同志說:“中國產(chǎn)生了共產(chǎn)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向全黨發(fā)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偉大號召。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興業(yè)路上,與新建展館隔街相望的中共一大會址莊嚴肅穆,展館外的一大廣場恢宏大氣,新建展館內(nèi)的基本陳列展厚重豐富……中共一大紀念館,既凝固歷史,又穿越時空,讓參觀者清晰感知一個政黨從弱小到強大、從九死一生到蓬勃興旺的奮斗歷程,真切感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時代意義。
“新舊”交融中,興業(yè)路匯聚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瞻仰者。從黨的誕生地再出發(fā)、從建黨百年的偉大時間節(jié)點再出發(fā),紅色基因賡續(xù)相傳、永不變色。
建黨文物大“集結”,形象講述“初心始發(fā)”
推開紀念館厚重的大門,猶如走入了一百年前“偉大的開端”。
名為“光榮之城”的巨型沙盤,以動態(tài)燈光效果展示中共中央1921年至1933年在上海的空間與歷史軌跡(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6月3日,參觀者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內(nèi)“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歷史陳列”展覽上展出的油畫作品《星火》前駐足觀看。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寬敞的前廳,正前方中間照壁為“日出東方——從石庫門到天安門”歷史組畫,上海、南湖、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一個個光輝的紅色地標,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苦難輝煌的歷史征程。
左右兩側,分別是展現(xiàn)長江三峽及黃河壺口瀑布景觀的“中流砥柱”,以及反映長城壯麗景象的“民族脊梁”。
“一種波瀾壯闊的感覺撲面而來。”參觀者張榮寧說。
乘電梯下樓,13名中共一大代表挺拔站立的群體銅像,拉開了“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歷史陳列”展覽的大幕。
“基本陳列可以說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集結’,集中地向參觀者呈現(xiàn)建黨時期的珍貴文物。”中共一大紀念館研究館員張玉菡介紹,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成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等建黨前后的珍貴文獻、照片、實物等在此悉數(shù)亮相。
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基本陳列展廳,共有612件文物展品,較原先基本陳列展出的文物數(shù)量大幅擴容。算上各類圖片、藝術展項等,展品總量從原來的278件增至1168件。
“看到這么多穿越百年的珍貴物品,十分震撼。”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呼吸科主任醫(yī)師周新在開館當日走進展廳,感到“又充實又過癮,回顧我們黨走過的輝煌歷程,作為黨員,倍感自豪,信心滿懷。”
以紅色為主基調(diào),展廳內(nèi)可謂“步步有景,步步有故事”。駐足在一件件銘刻著歷史印記的文物面前,透過文字介紹,循著時間脈絡,感慨于苦難深重的舊中國,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奮斗與犧牲,由此更清晰地感悟: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救中國!
大型立體式視覺置景名為“主義的抉擇”,100件五四運動前后傳播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報紙雜志,錯落陳列在玻璃墻上。其中,《新青年》第6卷第5號“馬克思研究專號”在前端“高光”展示,這期“專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入了較為系統(tǒng)的階段。
三折LED屏幕前,紀念館“鎮(zhèn)館之寶”《共產(chǎn)黨宣言》的72種版本全部展出,三組互為呼應的故事場景分別講述翻譯宣言、出版宣言、守護宣言三個篇章。
名為“光榮之城”巨型沙盤,以動態(tài)燈光效果展示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1921年至1933年)的空間與歷史軌跡。有參觀者形容,地標上的一個個紅色光點仿佛跳動的心臟,將火熱的血液泵至祖國各地……
“展陳還有一條‘隱線’,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誕生的歷史邏輯。”張玉菡說。
中國共產(chǎn)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zhí)政。為什么是上海?新修《上海通史》主編熊月之告訴記者,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具備了共產(chǎn)黨誕生的多個有利條件:不斷壯大的工人階級、國內(nèi)出版事業(yè)的主要中心、中外勢力多頭統(tǒng)治形成的政治縫隙、便捷的交通和通訊系統(tǒng)等,再加上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中國共產(chǎn)黨終于在這里登上了歷史舞臺。
“期待參觀者在紀念館里找到一處一處的歷史細節(jié),理解百年前的開端何其偉大。”中共一大紀念館館長薛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