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色又爽又黄高潮的免费视频,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午夜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97,国产精久久久,日韩av在线播放观看,影音先锋成人在线

郵票騙術之化學處理種種
  •   

  • 來 源:大正輯
  • 時 間:2019-08-30 17:17:08
 

郵票騙術之化學處理種種

在郵票印刷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色、漏色等現(xiàn)象,屬于生產(chǎn)質量事故。這類郵票一般都被當作廢品處理掉。但偶爾也會有極少部分從印刷廠流出,被一些集郵者視為難得的變體票,刻意搜求。這是一種不正常的集郵愛好,因為在國際集郵界,都把其看作品相不好的郵票,沒有什么收藏價值。另外,在大批量、多版次印刷郵票(例如長期使用的普通郵票,反復印刷次數(shù)頻繁、版別復雜)中,會出現(xiàn)不同版次郵票的刷色差異。這是不可避免的。對其的收集研究,是郵票版式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集郵者對正常和非正常的郵票刷色差異的濃厚興趣,為偽造者提供了從中漁利的機會。他們根據(jù)各種化學反應能夠使紙張、油墨產(chǎn)生不同變色的特點,人為制造出變色郵票,去迎合集郵者的各種需求。應該特別指出,人工偽造的變色郵票,是對郵票一種破壞性變造,不僅改變了郵票的刷色,而且也使郵票的紙張、油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這是一種對國家有價票證的破壞行為,使被變造品完全喪失了自身的外觀特征和原有和價值,成為一紙“廢品”。

哪些原因會引起郵票變色(褪色)呢?首先是所使用的油墨。雖然各種印刷方法采用的油墨有所不同,但是它們的主要原料基本都是由亞麻仁油提煉的凡立油和不同色素的顏料粉。這些經(jīng)過化學提煉而成的顏料,全都具有化學性質(即不穩(wěn)定性)。但是印刷郵票使用的油墨,都是經(jīng)過耐光、耐水、耐熱、耐酸、耐堿等技術處理,達到一定質量標準的高級油墨,技術指示比較穩(wěn)定,不會輕易變色,從而保證郵票刷色質量可靠。通常印刷郵票所用油墨的各種技術指標都是相同的。如果油墨的技術指標不一樣,其褪色速度就不一樣,這時就會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郵票變色。近年引起反響較大的新中國變色郵票是1977 年發(fā)行的J.13“周恩來逝世一周年”和1981 年發(fā)行的T.62“中國陶瓷——磁州窯系”。如在J.13 郵票上,周恩來臉部的紅色不是用專一顏色的油墨印刷,而是用紅、藍、黃三原色疊印出

來的。其中的金光紅油墨的耐光等級只有3 級,而中藍油墨卻是8 級。因此,這套郵票中紅色非常容易褪掉。當紅色褪掉后就只剩下了中藍色和黃色,造成褪色后的郵票上周恩來臉部呈青綠色。這屬于郵票的自然褪色。有一些特殊油墨或特殊紙張原料印制的郵票,還具有其特殊的顏色性能。

1885 年發(fā)行的“小龍”郵票,是由上海海關造冊處印刷的,紙質白色,有太極圖水印,是中國郵票有水印的開端。但是,“小龍”郵票紙面有粉質,因而票面不可浸水。一浸人水中,郵票的顏色就明顯褪變,有時甚至使郵票圖案都變得模糊不清。例如,1 分的“小龍”票見水后,原來的綠色就變成了灰藍色。集郵者們剪泡郵票吃盡了苦頭。吃一塹長一智,漸漸地人們知道了這個特點,在揭取小龍舊票時,只將票背浸透,輕輕揭取,不使票面見水,以保護其原來本色。更多的人,干脆連信封保存,不再冒這個險了。

19 世紀80 年代,使用易褪色油墨印制郵票的國家為數(shù)不少。這種郵票一入水,上面的油墨就會消失,使郵票圖案不復存在。當時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有的人去掉郵票上的郵戳后,再次使用。但是這項措施卻給收集信銷票的集郵者帶來了極大的麻煩。20 世紀后,各國都不再這樣做了。另外,在印制過程中,紙張原料與印刷用料中如果帶有酸質,也會影響顏色變化。但這種影響很小,且不多見。其次是受外界的影響。由于印刷郵票的油墨多半是化學顏料,印成的郵

票會同外界不同的化學物質發(fā)生反應,導致褪色。其中最大的威脅是來自與

酸性、堿性物質的接觸。例如,浸泡郵票使用的水不純凈會引起變色。把郵票放人肥皂水中洗滌,則更容易引起郵票變色或褪色,因為肥皂是堿性的。有些膠水酸性重,有些化學漿糊堿性大,用來粘貼郵票后,都會透過郵票紙同油墨發(fā)生反應,引起變色。甚至空氣中的酸、堿、乙醇分子濃度超過了油墨規(guī)定的技術指標,也會引起郵票的褪色。例如,農(nóng)村使用農(nóng)藥比較多的環(huán)境里,或在城鄉(xiāng)化工廠

附近的家中,存放的郵票都要受到這種物質的侵害,造成累積化學反應。郵票是很嬌氣的,它不僅怕酸怕堿,還怕熱怕濕,氣候變化也會引起郵票緩慢地褪色。郵票還怕強光照射。如果把郵票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或被強光源直接照射,郵票會迅速褪色。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郵票發(fā)生變色或褪色,從客觀上講,油墨質量和外界環(huán)境是兩個主要影響因素。其中前者是印刷廠造成的,是先天性的,后者是收藏者造成的,是偶然性的(因為這屬于知識性或技術性失誤造成的,并非出于收藏者本來愿望)。如何判斷是哪一種因素造成了郵票變色或褪色呢?一般來說,如果大多數(shù)郵票上的某種顏色普遍地起變化,可以肯定主要是由于油墨不好所致。如果只是個別郵票上的某種顏色發(fā)生變化,那主要是外界環(huán)境造成的。就外界環(huán)境對郵票變色(褪色)的影響而言,我們上面介紹的都屬于自然影響因素。此外,還有一種影響因素,必須另當別論,因為它屬于人為的外界影響——化學變造,即故意把郵票放入化學藥品溶液中浸泡,或置于陽光下暴曬,使之改變顏色。通過人為化學處理導致郵票變色(褪色),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用于欺騙。

早在本世紀20 年代初,國內(nèi)即出現(xiàn)許多由在華外國人制作的各種變色郵票。由于當時集郵者人數(shù)不多,郵識尚淺,國內(nèi)也缺乏指導性的郵票目錄和郵刊,人們無法識別判斷其真?zhèn)?,使這類變造品被當作珍罕品流傳。不但許多集郵家上當受騙,連國際權威的《吉尼斯世界郵票目錄》中,也收錄進了一些偽造的“作品”。

1923 年,經(jīng)過集郵家們的認真研究和試驗,發(fā)現(xiàn)《吉尼斯世界郵票目錄》中第148 號中國清代蟠龍日本石印版4 分橄綠色郵票是贗品。原來,此票是用蟠龍4 分棕色郵票經(jīng)陽光暴曬后變造的。為了使吉尼斯相信這個結論,當年,外籍郵商施開甲還專門作了一個試驗:將一枚蟠龍4 分棕色郵票,用紙蓋住半邊后置于陽光下暴曬,結果這枚票上一半是橄綠色,一半仍是棕色。吉尼斯接到這枚票后,完全信服了這觀點,在新版目錄中取消了這枚贗品。

利用同樣手法炮制的清代5 分棕色欠資郵票,也曾在集郵界引起軒然大波。1911 年,清朝滅亡前夕,計劃發(fā)行一套棕色的欠資郵票,全套6 枚,但僅發(fā)行了1 分、2 分兩種。隨著辛亥革命成功,其余的半分、4 分、5 分、20分4 種未正式發(fā)行,1912 年,中華郵政曾在清棕色欠資郵票上加蓋紅色宋體“中華民國”發(fā)行使用。由于未加蓋的5 分郵票未正式發(fā)行過,偽造者們就利用陽光曝曬消除加蓋票上的紅色宋體“中華民國”,于是大量的清棕色5分欠資郵票從偽造者手中流傳出來。集郵界爭相搶購這種票,視其為未正式發(fā)行的絕品。

但是這種郵票上無論新舊均無背膠,使經(jīng)驗豐富的集郵家和郵商感到可疑。他們經(jīng)過試驗分析,終于揭開謎底。原來,經(jīng)陽光暴曬雖可以除去這種郵票正面的加蓋紅字,但是,郵票在加蓋時票背而的膠而上都留有加蓋紅字的印痕,為了不露出馬腳,偽造者只得忍痛將背膠洗去。不想,這樣一來,反而露出了偽造者的馬腳。后來,集郵界人士懂得了購人此票時必須注意背膠,凡無背膠者新舊均不要,才使偽造者失去了利用此票行騙的市場。

1943 年,集郵家鐘笑爐在《國粹郵刊》上發(fā)表的《談郵票的化學變色》一文中,曾談到:“化學的變化無窮,斷非少數(shù)人所能辦到,非公開討論共同研究不可。

有位朋友卻警告我說,你別將這種變色的方法公開了,以免給壞人學了去用變色票騙人。”“化學變色是人人都能實驗的事,公開了使得人人皆知,壞人學了也無法施其技。所以權其輕重,化學變色一事應公開,而不應守秘。”為了提高辨?zhèn)文芰?,尋找有效對策,鐘笑爐專門對化學變化進行研究,并將試驗結果公之于眾,這種見解和作法是非常明智的。

鐘笑爐初集郵的時候,為了研究香港版烈士像郵票的齒度,在各處郵票攤上購買了大量的舊郵票。結果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些顏色完全不同的郵票,就當成錯色珍品貼在郵集中。后來經(jīng)人指點,才知道這完全是化學變色的偽品,毫無價值,從而引起了他對研究化學變色的興趣。他作了大量試驗,尋找變色規(guī)律,然后將試驗結果公之于郵刊,供郵友們借鑒研究。有時為了弄清偽造者使用的變色手法,鐘笑爐下功夫反復試驗,一定要使偽品原形畢露,待水落石出后才下結論。

有一次,一位集郵者給鐘笑爐去信說,他收到的一個信封上有一枚紐約版的2 分郵票刷色與5 色郵票相同。詢問是否錯色票或是試色樣票。鐘笑爐認為這又是化學變色,但必須拿出證據(jù)來才能使人信服。他仍使用原來做過的各類藥品試驗,可是全沒有效果。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改變的呢?他苦苦地思索著。當鐘笑爐偶然看到墻上的白紙因風化煙薰而變成黃色時,心中一亮。立刻把紐約版2 分郵票放在火上一烤,顏色果然變深了,但仍與5 角郵票的刷色不同。鐘笑爐讓那位集郵者把變色郵票寄來,仔細觀察后斷定其采取的是濕變而非干變。可能是信件在寄遞途中被海水浸濕,又在太陽下曬干引起了變色。根據(jù)這個假設、鐘笑爐又開始了新的試驗。他先把郵票放在鹽水里浸泡,再放到陽光下曬,果然有了起色。他又采用稀鹽酸試驗,將郵票置于太陽下,邊曬邊涂稀鹽酸,并同時用筆蘸清水把票面上的化合物拭去。大約10分鐘后,這枚紐約版2 分的刷色與5 角完全一樣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至此,一枚偽造的“錯色”郵票的廬山真面目終于被鐘笑爐揭穿了。

集郵家應幼梅也是一位鉆研郵票辨?zhèn)蔚挠行娜恕?span>1946 年,為了揭穿各種化學變造郵票的伎倆,他選用了200 多種近斯郵票和三種化學藥品進行化學處理試驗。其中的酒精是有機溶劑,稀鹽酸是酸性,氫氧化鈉是堿性的。另外,還使用了清洗油跡而不使郵票變色的二甲苯和用來涂在票面遮蓋不需化學處理部分的石蠟。

為了試驗每種試劑對各種版次、顏色郵票的反應效果,應幼梅有時把一種郵票用兩種藥品來處理,在大量反復的對比試驗時他逐一作了細致認真的觀察記錄,從而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郵票人工化學變色規(guī)律。他將自己的實驗分析結果寫成一篇《實驗室里的變體》,發(fā)表于《近代郵刊》第1 卷第7期上。該文如同一篇嚴肅正規(guī)的化學試驗報告,是集郵研究向基礎領域深層次發(fā)展的成功實踐,對辨?zhèn)尉哂兄匾膮⒖純r值。這種勇于開拓的科學精神,值得后世繼承和發(fā)揚。解放后出現(xiàn)的影響較大的“錯色”郵票;如1953 年灰色軍郵,1957 年的橙色8 分“武漢長江大橋”郵票等,都是經(jīng)過集郵界作試驗后得出結論,給予公開否定的。

1982 年,集郵家常志廉(陜西西安人,1918—199l)收集到一枚藍色的普12“延安寶塔山圖”2 角信銷郵票。經(jīng)查閱各種資料,得知這種郵票應為暗綠色,根本沒有藍色的。它究竟是什么原因變藍的呢,為揭開此謎,常志廉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研究。他回憶起前幾年,西安市的一些郵局為防止供用戶使用的漿糊變質,都

在里面加用少量的燒堿。是否這種含有堿性的漿糊受潮引起了郵票變色?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常志廉備好堿水,把一枚暗綠色郵票放人浸泡,10 分鐘后,顏色果然由綠變藍。他由此斷定,這枚“錯色”票是自然的化學變化造成的。為防止集郵者誤作變體票收集,他將這些情況寫成《一枚變色票的由來》,發(fā)表在《陜西集郵》上。

一些解放區(qū)郵票的贗品也是用人工變色造出來的。例如,陜甘寧邊區(qū)發(fā)行的第一版寶培山圖郵票中,5 元面值的郵票很少,是緊缺品。作偽者就將這種5 元加蓋票采用在陽光下曝曬的辦法,使郵票上的加蓋紅字“暫作新幣壹元”,完全消失,變造成5 元郵票。但是,暴曬后隨著加蓋紅字的消失,郵票的藍色也出現(xiàn)褪色。經(jīng)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變造痕跡。

幾代集郵家的辛勤探索,終于使集郵界積累了大量的有關化學變色資料,使我們能夠掌握“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的有力武器。為了供集郵者識別各種化學變化郵票時參考,我們將各時期集郵家們通過大量試驗出的一些有科學價值的規(guī)律,整理成一覽表,供大家參考。另外,偽造者還有一些更狡猾的變造手法。除了使整枚單色郵票改變顏色外,有的偽造者還設法制造出漏印、套色漏印、單色變套色、把紅色加蓋變成局部漏蓋等無奇不有的特殊“變體票”。他們用石臘或臘燭油先涂蓋住不需變色的部分,再用化學藥品做變色處理,從而造成部分漏印、漏蓋的效果。再如,套色印刷的有國旗圖案的郵票,用酒精處理可以產(chǎn)生國旗漏印紅色的效果。

除去臘抽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使用二甲苯清洗。它可除去油跡而不使郵票變色。另一種是先用吸水紙敷蓋,再用熱熨斗在吸水紙上烙。蠟油溶化后即被吸水紙吸走,在郵票表面不留痕跡。從20 年代至今,集郵界積累的辨別化學變造品的寶貴經(jīng)驗,已經(jīng)成為集郵者們共同的財富。綜觀形形色色的化學變造品,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①早期的偽造者多使用化學溶液浸泡法變造郵票,均使背膠受到損傷,易被識破。以后發(fā)展的各種新方法,能夠僅使票面變色,而不損及背膠,增大了辨?zhèn)蔚碾y度。

②根據(jù)幾種化學藥品及陽光照射可以分別除去紅、黃、藍三種基色的特性,變造出來的郵票,雖然某種顏色被除去,但其它顏色往往也有變化。各種變色法均為由深變淺,極少見由淺變深。

③雕刻版郵票改變刷色較難。例如紅色郵票浸入酒精中,顏色雖消失,但票面仍留下圖案的壓力痕跡,難以變造漏印。此外,還有一個問題應該注意,不能將刷色不同的郵票一概而論,都歸人人為化學變色中去。不同刷色的郵票有些是屬于印刷造成的變色票。例如,日本版蟠龍郵票是黃綠色,但印刷時錯為墨綠色或藍綠色,這種錯色就形成了變體。再如,陜甘寧邊區(qū)發(fā)行的第四牌寶塔圖郵票,5 角面值為橄黃色,但試印時是藍綠色,與5 元的刷色相同。同版10 元面值票為紫色,試印時為海藍色。這些變色郵票的價值一般高出正常刷色票百倍之多。也正因為如此,利用化學變色的偽造品才大量出現(xiàn),妄圖魚目混珠。這時,最要緊的是正確辨別真假錯色品。

“錯色”變體郵票既然存在被大量變造的可能性,我們還是奉勸集郵者們,不要熱衷于收集這種意義不大的“郵品”。即使要收集研究,也要謹慎從事。當見到一枚不見經(jīng)傳的錯色郵票時,不妨先多問幾個為什么。

 

版權所有:晉風網(wǎng)  晉ICP備2021005604號-1